第(2/3)页 由于长剑双面开刃,是极为锋利而轻巧的武器,对敌之时便更加注重灵活和技巧。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较之长大粗重的长枪或马槊,剑法走的便多是轻捷灵活,变幻无方的路子,天南剑仙一脉自亦是如此。 长剑轻灵,若是拿它与使用长枪或是狼牙棒等重武器之人对敌,比拼力量那是下下之选,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嘛。在中原,交手过招虽多极讲规矩,可合理地利用己方的长处,也是取胜的关键。因此,中原的剑法便多要充分利用长剑重量轻,锋刃锐利,剑身又极有弹性的特点,有效地杀伤敌人。 而若想要发挥出长剑的优势,使剑之人便需要利用长剑轻巧的特点游走于战场之中,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攻敌机会。正是这种战斗方式,使得剑法之中需要有高明而灵巧的步法相配合,方可真正发挥出剑法轻灵的特点。 不过,长剑之所以在战场上被逐渐摒弃,其地位被刀迅速替代,也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 打造困难,成本高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若单就其战斗特点来说,则是剑法的使用对战场环境的要求过高。剑法轻灵多变的特点使得它需要舞动的空间,若是在人挤人,人挨人,情况极为复杂而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上,却是万万舞动不开的。 战场对战与江湖斗殴不同,它讲究的是简单直接,招招致命。刀法多只有劈、砍、撩等几个极简洁明了的简单动作,而剑法则包含了诸如刺、劈、斩、抹、挑等一系列包括身形步法变化的复杂招式。刀法所需的,更多的是一时血气之勇,而剑法则更强调长年累月的练习。所谓“百日练刀,千日练枪,万日练剑”,培养一个剑法高手与培养一个刀法高手,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完全不同的。 况且,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剑法和长剑,被赋予了极多的文化含义,在这个时代,携刀带剑便通常被认为是极有逼格的一件事。《史记》中曾记载淮阴侯受到胯下之辱时,那羞辱他的淮阴屠户便说他:“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就是讽刺韩信,虽然长得高大威猛,喜欢带着刀剑装十三,其实心中极为胆怯。 因此,剑法便在被赋予文化内涵后逐渐沦为娱宾的工具,其轻捷灵动的特点却也被保留了下来。以高明的剑法名震海内的天南剑仙一脉,自也少不了高深轻功身法的支持。当初何进在府中后花园里设宴,席间蔡邕的女儿蔡琰抚琴以助酒兴,王越便曾手持雀鸣剑,呼应着琴声翩然起舞。当时郭斌亦在场,正是从这场剑舞之中,郭斌才算是真正见识了王越高明的轻功身法。 只见王越身形在草木丛中左边钻进去,右边钻出来,又是翻过假山,越过池塘,终于在翻过一处回廊后失去了他的踪影。此时郭斌暗恨自己胆子小,若是适才离得近一点儿,便不会如此轻易地便失了王越的踪影了。他待要四周搜寻一下时,却又怕被发现,可是既然跟到了现在,若就此放弃,则实在是不甘心。正当他纠结徘徊之际,却听见一声不大却极清晰的声音从右手边一个园子之中传了出来,正是王越。 “晚辈奉家师之命,给前辈送来了食物,便放在座位上,还请自取。” 这话一连说了三遍,郭斌正纳闷间,却见白色身影倏地一闪,他连忙侧身隐于一处树丛之后,只听到衣服破空之声渐渐远去,郭斌方放心地探出身来。适才幸亏他躲得快,否则便要与王越碰一个对脸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