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交州之行(二十五)-《重生东汉末年》


    第(2/3)页

    此刻双方以攻对攻,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谁都没有得了好处去,谁都没有压得过对方。只见场中剑来似飞花照水,不着痕迹;棒去如虎啸山林,霸道威风。两人斗了五十余合,招招以硬碰硬,金铁交击声虽不甚大,却总是震得人耳膜生疼,这是极高频率的震动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之一了。

    这一场面给了随行占人极大的希望,却也让围观的一众中原豪侠瞧得热血贲张。观摩高手过招,从来都是磨炼武技,学习经验的最好方法,更何况是两位武术高手以硬碰硬的对拼呢?

    场外众人叫得欢腾,场中的王越却是有苦自己知。原来早在黄巾之乱平定以前,王越便因受到了郭斌武功进境迅速的刺激,努力修习本门剑法。他一改当初混迹京师时交游各处权贵的习惯,借住在大将军何进的一处庄子上,苦心修炼。直到后来大将军何进与袁绍、杨震等人密谋救援王允之时,王越为了还何进的人情,方同意一路护送王越到颍川去。

    这将近一年的潜心修炼,使得他的风雷剑法被雕琢打磨得愈加精当。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修习,却始终悟不出士燮当初所说的风雷剑法的最高境界。所谓:“隐风雷于九天之上,绵绵泊泊,空空荡荡,无敌无我”这二十个字,每一个士家子弟在得授风雷剑法时都会背得滚瓜烂熟。可是道理虽被说得烂了,想要达到这个境界,非得对这套剑法的领会极为深入而精到,非得于武学境界上有极大提升,非得极有悟性,更是非得有极巧合的机缘方可。否则,若是少了一样,都是无论如何亦悟不到的。

    因为它非但是剑法的提升,更是整体武学境界和修为的提升,就像是一个木桶一般,你若要达到这个水平,便得组成木桶的每一块木板都足够长度,而若是有了一块短板,水又如何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任一个武学宗师,或许有极擅长或不甚擅长的方面,却都是相对而言的,他们绝不会留下一块短板给对手的,否则亦成不了开宗立派的武学大宗匠。

    当时的王越便是到了这个瓶颈期,他日夜苦练,可头顶上总是仿佛有一个天花板一般,使他难以寸进。直到后来,他随着郭斌北上塞外,见识了阔大无垠的塞外大漠,见识了千军万马于草原上奔驰冲杀的景象之后,直到方才直面吴栾强大威压的时刻,那一直被困在何进那个小庄子中的心胸方豁然开朗起来。也正是因此,他近半年来苦思冥想的剑道的至高境界,终于被他给悟了出来。

    其实只要平时足够努力,一个人想要成功,所缺少的大多只是格局和眼界罢了。无论是大海还是大漠;无论是潮水还是冲杀的骑兵阵列,其作用不过是给整日里闷头于雕琢一招一式,过分孜孜以求于招式之创新的武者一个可以抬眼看世界,开阔心胸,扩大格局的机会罢了。他们既然每日里沉溺于钻研剑招,每日里心中所想,口中所念,所孜孜以求者,皆是剑招,而当换一个心境之后,方从纷繁复杂、具体而微的剑招之中跳了出来,也可将那些整日里盘旋于脑中的具体招式融会贯通,放到一个极宏大的格局之中重新思考,这才是武学至道,是习武之人追求进步的根本。

    然而,也并不是说只要有了大格局,武学便可臻于至境。所谓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数十年如一日,不避寒暑地刻苦训练、打熬筋骨;没有行遍江湖,找各路高手切磋武学的经验;没有对所学招式的雕琢与打磨;没有每日里的刻苦追求,想要达到这个境界,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只有将基础打牢了,将经验积攒得足了,这才不是空想,任何时候提升自身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王越虽确是领悟了风雷剑法的绝高境界,却始终只是初窥其门径罢了。功力既浅,经验又不足,突然间使将出来确可炫人耳目,对上一般的江湖好手,亦可战而胜之。可是,如今他所面对的却是林邑国中身处半步宗师之境的吴栾,这个吴栾在林邑国中成名多年,武学精湛,功力深厚,经验又极丰富,实在是不容小觑。

    适才他吴栾一番隐忍,就为了瞧清楚风雷剑法的走势,却并非是因为武功不及王越而被压着打。待他心中有数后,方发力与王越以硬碰硬,实在是拿着自己高深的武学修为,以势压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