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批完,他仿佛又想起什么,笑着添了一句:“告诉陈朝阳那个小滑头,人我给他了,要是搞不出名堂,看我下次见面怎么收拾他!” 最高层的绿灯一旦打开,流程便畅通无阻。 不久后,第一批以原志愿军第三兵团汽车团和两个精锐工兵营为骨干的转业队伍,共计四千二百余人,带着北平和军委的正式批文,浩浩荡荡地开赴汉东。 当这个消息在汉东省委小范围传达时,那些曾对陈朝阳激进方案抱有疑虑的常委,也不得不暗自叹服。 这直达天听的能量和将理念落地的手段,注定让他们望尘莫及。 1953年是变革的一年,是胜利的一年,同样是结束新民主主义时代,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年,是全国开始兴办合作社的开始,是关于土地集中的开始,是真正规模化公私合营的开始…… 省委的会议一场接着一场,此刻会议室里烟雾缭绕,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照在铺着墨绿色绒布的长条会议桌上,映出与会者们神色各异的脸庞。 周明光依旧是省委第二书记,他坐在主位,面容肃穆。 轻轻敲了敲桌面,压下了低声的议论。 “同志们,安静一下。 今天的会议,只有一个核心议题:如何在我们汉东省,贯彻落实北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的最新精神。 所谓一化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则要改农业合作,改手工业合作,改资本主义工商业。”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尤其在陈朝阳脸上停留了一瞬。 “去年,朝阳同志,在工业领域先行一步,将众多零散的小作坊、小工厂整合成了生产合作社或联营公私合营厂子, 效果是显著的,生产效率提升了,资源浪费减少了。 这一点,证明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 “但是,农村,是另一个广阔、复杂的战场。 第(3/3)页